『顿超生命教练』学员金芬林:中正之道


顿超生命教练大师班 三期学员
□ 近20年企业管理经验
□ 上市集团副总/商学院院长
□ ICF认证PCC专业教练
放下框架:
高管视角的转变
Helen:我们从学习以来的收获开始聊吧!
金芬林:收获的话,体验人的环节对我帮助很大。在教室和古城,用感知方法反馈给伙伴,纯粹感知他人时,放下以往框架,相信内在觉知,这个过程很有意思。
比如在古城,当我全身心投入去感受他人,不被过往经验和预设想法干扰时,那种对人的理解和连接是前所未有的,能真正触碰到对方的内心世界。
Helen:你提到“放下以往的那些框架”,放下的是什么?
金芬林:作为高管做决策时,会基于目标去看项目、团队和人,即便不评价,也会带着期待,这就是那种框架。像在评估一个项目时,我心里总会想着项目要达到的业绩目标,进而不自觉地对团队成员的表现有特定的预期,这其实就限制了我对他们真实状态的判断。

Helen:当你放下高管习惯的看人方法,用直觉感知,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帮助?
金芬林:直觉力并非天赋,而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能力,当我在工作中运用这种能力时,既能保持对商业指标的清醒认知,又能拓宽视野,让沟通更加自然流畅。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,进入一种高效的“待机状态”——既专注,又松弛。
在团队协作中,这种训练让我放下了先入为主的判断,真正倾听成员的想法和需求,团队的信任感和默契也随之提升。
而在生活里,我也能更敏锐地感知家人和朋友的情绪流动,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温暖、紧密。
Helen:作为高管决策时,直觉感知和目标导向框架如何结合,帮助你更好的沟通、决策?
金芬林:目标和觉知并不是对立的关系,而是相辅相成的。如果把目标比作一条路,觉知就像一盏灯,照亮路上的每一步,帮助我们觉察团队和事情是否偏离方向。这种觉察能让我们快速调整,回到中正的位置,确保所有人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协同前进。
比如,在一次重要项目决策中,我既分析了数据和计划,确保目标清晰;同时也用直觉去感受团队成员的状态和方案的可行性。结果发现,有一个方案虽然在理论上成立,但执行起来可能会遇到阻力。于是我们及时调整,最终项目顺利推进。

高管视角中的“去除干扰”
Helen:教练里说P=p-i(绩效=潜能-干扰),你觉得去掉的i(干扰项),是什么?
金芬林:对于高管而言,那个"i"往往来自我们过往经验形成的固定评判标准。但当觉知开始发挥作用时,这些"我应该"的条条框框就会自然松动,思维反而能打开更广阔的空间。
就像我以前总是固守"项目必须按标准流程走"的想法,直到通过实践才真正明白:每个情境都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。放下这些预设后,解决问题的灵活度反而大大提升了。
Helen:类似心智层级,从规范主导到内观自变的过程,i越来越少,更包容。
金芬林:是的,即便到了内观自变的阶段,也不是完全没有那些干扰因素。但当我们能够放下"我应该"的执念时,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变得轻松自在,不再无谓地消耗能量。
我深有体会的是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:以前难免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,现在学会了先理解每个人的处境和立场。当不再急于评判时,不仅关系变得更顺畅,连自己的内心也轻松了许多。
Helen:这种“不消耗能量”源于什么?
金芬林:源于没有对抗。减少“我应该”,就没有二元对立。
能包容融合,自然就没对抗,人也更舒服。当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一定正确,而是接纳他人不同观点时,沟通变得顺畅,内心也不再纠结。

中正之道:
减少对抗,自在前行
Helen:这就是你说的更中正,不会因为“我应该”偏离。
金芬林:对,不管好的偏离还是坏得偏离,偏离就是偏离。就像在管理团队时,不能因为某个成员以往表现好,就忽视他当下的问题,要始终以客观中正的态度看待。
Helen:在集团管理和协同中,你怎么运用“中正”?
金芬林:让事情自然流动发展。在项目推进过程中,不过多干涉细节,只要整体方向正确,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空间,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。
Helen:有点像“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”,再多“我应该”也没用。
金芬林:这个理解维度很高。就像企业发展会面临各种新问题,不能用老一套的“我应该”去应对,要顺应变化寻找新方法。

高管教练:
洞察行为背后的“我应该”
Helen:从高管维度看,这些对管理有什么帮助?
金芬林:辅导高管时,能很快发现他们没意识到的“我应该”。这对提升团队整体效能很关键,能让大家都回到中正位置,让组织运转更顺畅。
Helen:能举例说说吗?
金芬林:有个高管做项目,意图好也承担很多,但结果不尽如人意。他觉得自己尽力且帮了其他部门,即便结果不佳也应被理解。我引导他没回到中正位置看问题,没考虑协同部门顾虑,自己过度承担责任阻碍影响了协同,也不应因自己付出就要求被无条件理解。
回到中正位置,要以结果为导向复盘,敢于承担结果。经过沟通,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后来他调整了工作方式,更注重团队协作,最终带领团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。
Helen:你对高管团队的洞察更敏锐、更本质了。
金芬林:这对系统也有推动作用,大家都回到中正位置,系统会更健康。一个团队里,如果每个成员都能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,各司其职,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会增强。

企业战略:
清晰目标与前行
Helen:工作上还有什么变化和收获?
金芬林:对战略目标更清晰敏锐。少了干扰后,眼光更长远,能更快与战略融合,减少工作中的消耗和对抗。以前制定战略,可能会受短期利益影响,现在能从更宏观的角度规划,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,也能更好地引导团队朝着共同目标前进。
Helen:你多次提到“对抗”,怎么理解?
金芬林:在职场上,当面对具有挑战性的KPI时,我们难免会产生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,这种心理上的对抗其实很自然。但对抗也是成长动力,若能觉察,找到中正状态,对抗就会消失,实现融合,减少内耗,激发成长潜力。
比如有些员工一开始对高业绩目标很抵触,但通过开放的沟通和正向引导,他们逐渐学会将这份压力转化为提升自我的契机。
Helen:对抗,其实来自“自我”,不对抗,才能放下自我。
金芬林:对。当放下自我的执念,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,会发现很多问题迎刃而解。

打破局限:
视角转换的力量
金芬林:有些人能到“司机位”看自己,但不知道怎么来的。如果能在“幕布位”,保持定住,就能摆脱消耗。(编辑注:司机位和幕布位,是顿超生命教练课程术语)
记得有一次,我和一位高管朋友聊天,他正为孩子考试不及格而焦虑不已。在交谈中,我注意到他看待事情时,似乎只接受“好”的变化,而对那些不如预期的变化特别困扰。
我轻声问道:
“如果换个角度看,孩子这次考试不理想,或许正是培养他学习韧性的好机会?就像近视需要矫正一样,这个过程反而能让他学会更好地保护视力,建立长远的健康意识。古话说,塞翁失马焉知祸福,你怎么看?”
他听完若有所思,第二天见到我时说:“昨晚回家看到孩子,突然觉得没那么焦虑了。”这让我深深体会到:很多时候,我们的困扰往往源于固着的视角。当学会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问题时,不仅当下的情绪能得到缓解,更能为生活找到新的可能性。
Helen:他的视角拓宽了,更全面了。
金芬林:这表明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限制性信念,交流引导能打破限制。在辅导他人过程中,我也不断反思自己,发现自己也存在很多类似的局限,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,我也在不断突破自我。
Helen:是的,对方也是我们的镜子。你像灵性导师一样。
金芬林:可能和我长期坚持冥想有关,自我觉察就是觉察自心。而且我有倾听和教练能力,能反馈他们的盲区。在倾听过程中,我能捕捉到对方话语背后的情绪和潜在需求,从而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建议。
Helen:还很包容,没有评判。
金芬林:对,自我成长就是修心。我觉得持续成长也是自律的过程,由热爱驱动,本质是专注和取舍。通过正念练习,重新热爱世界并为之“缝缝补补”,更进一步,就是发扬对生活的热爱,激发他人善意。
在生活中,我参与助学公益项目,用徒步筹款,通过帮助他人,传递这份热爱和善意,也收获了很多温暖和感动。

训练与反馈:知行合一
Helen:课程的训练和反馈给你带来什么变化成长?
金芬林:课程能让人带着觉察深入认识自己,从情绪层面探索自我,减少情绪化,提升能量,改善人际关系。
还能放大视角,从家族和生命系统看待身边人,对家人情绪感知更敏锐。课程中的冥想练习,让我能更好地觉察自己的情绪,当负面情绪出现时,能冷静分析原因,调整自己的状态。

成为MCC:
支持高管的职业与生命状态
Helen:自己内耗少了,就能更好感知家人的状态和诉求。聊聊你为什么走进顿超?
金芬林:顿超能直通MCC大师级教练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目标,我希望通过学习达到更高的教练水平,更好地支持到他人。
Helen:顿超不仅是生命教练课程,还能认证ICF PCC和MCC。学了之后,你在直通MCC教练状态和能力上,进展如何?
金芬林:收获很大,比如相信直觉部分。顿超能助力从指导教练到活出教练状态。很多人有证但没活出状态,是因为“小i”多,没和人深度链接,共情能力没升起。对生命好奇,才能敬畏、尊重生命,平等看待他人。
在学习过程中,我不断实践所学的教练技巧,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连接,发现当真正关心他人、放下自我的评判时,对方也会更愿意敞开心扉。
Helen:来顿超的伙伴都对生命好奇,从小思考“保安三问”哈哈。
金芬林:是的。大家因为这份好奇相聚在一起,相互学习、共同成长,这种氛围非常难得。
Helen:成为MCC对你来说的价值是什么?
金芬林:成为MCC能更好支持组织和高管,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生涯跃迁,这是我想直通MCC的根本原因。我希望有能力为更多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,让他们在职场和生活中都能取得更好的发展。

顿超生命教练:
独特的成长加速器
Helen:大家不太理解“生命教练”,你怎么理解和介绍?
金芬林: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。
我之前这样跟朋友介绍的。我们本自具足,但生而不自知,需要有人反馈帮我们看清自己,活出本来的生命状态。生命教练就像加速器,能缩短自我探索时间,通过专业引导,节省精力,也是思考伙伴。
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,生命教练能为你点亮一盏灯,指引方向,让你更快地找到自己的道路。
Helen:对,其他生命教练学员也说,进步很快、能节省精力。
金芬林:自己探索也可以,但教练学习能加速成长。在顿超的学习过程中,我深切感受到了专业教练的引导和支持对个人成长的巨大推动作用。

Helen:其实很多人好奇,教练怎么做到“成长加速器”的?
金芬林:就像开车时,如果缺少后视镜,我们总会有些不安,不敢完全放开油门,速度自然难以提升。而当视野变得完整时,驾驶就会更加从容自信,能够果断地加速前行。
人生也是如此。在教练的陪伴下探索自我,就像获得了一面心灵的镜子,让我们看清那些被忽略的潜能和盲点。
这种清晰的觉察,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勇气——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时,面对选择就会多一份笃定,少一些犹豫,最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。
Helen:谢谢芬林!你的分享会给大家,尤其是企业高管不一样的启发。
经历了生命教练120天课程和训练,学员们体验了一次又一次的“掀翻一个面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