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顿超生命教练』学员夏美萍:超越情绪、超越事务、超越个体

□ 近20年跨体制跨行业跨文化资深HR
□ 曌乾法吉组织教练 全模块学员
□ ICF认证PCC专业教练
Daisy: 最大的变化是"自我"变得越来越小了。课程里有句话让我醍醐灌顶:"认识自我、实现自我、升华自我、熄灭自我"。在某个顿悟时刻,我意识到实现自我的终极状态恰恰是"熄灭自我"。
我们大多数的纠结、焦虑、担心都源于那个过于强大实际脆弱的自我,它需要被不断保护和维护,这反而成为一种束缚。当自我变小后,注意力自然转向事情本身和对方,这时反而获得了真正的强大。
比如,曌乾曾邀请我参加公开教练对话,会有很多人围观。以前我可能会犹豫会紧张,担心表现不好。但那次我完全沉浸在和客户的对话中,根本顾不上想"我表现得怎么样"。
结果呢?督导老师评价说我有"大师级教练的优雅"。虽然听到表扬时自我又小小膨胀了一下,但很快我就放下了这件事,不会因为别人的褒赞就兴高采烈,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就垂头丧气。

另一个重要转变是我不再被概念束缚,不再执着于寻找标准答案,而是投身其中。
过去我一直困扰于兴趣太多、不够专注的问题,总想找到"应该聚焦在哪里"的标准答案。现在我不再被"必须专注一个领域"的执念绑架了,而是在各个感兴趣的领域都去尝试:做高管教练团队教练,做青少年公益情绪课程,创新地将瑜伽、冥想和心理、教练融合在一起组织女性成长沙龙。通过这些实践获得的真实反馈,增加了我的人生体验。
也许这就是我的特质,不必强求取舍,时机到了自然会有选择。
“必须专注一个领域”不也是一个概念吗?一定对吗?概念是一个统计学意义,对我来说,每个人活出真实本真的自己才是自己的出路,我在各个领域自由探索的样子,不就是最真实的自己吗?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经历一个抛弃过往概念束缚的阶段。
现在的我就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"断舍离”,走在了"人间清醒但人间值得"的路上。作为一个年龄40+、有20年职场阅历的人,我见过太多可能让人对世界产生怀疑的事情,也见惯了职场的是是非非。
但现在的我,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的信念。该坚持时坚持,该放下时放下,与自己与世界都达成了更好的和谐,这种"知世故而不世故"的状态,或许就是生命教练带给我最珍贵的礼物。
我深信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内心的投射,既然如此,何不把你自己的内心播种上美好呢?
Helen:好奇是什么吸引你走进“顿超生命教练”的课堂?
Daisy: 最打动我的,是曌乾把教练这件事做得既专业又"接地气”。我在曌乾系统学习了个人教练、高管教练、团队教练和组织教练的全模块课程。曌乾的教练教学有几个特别打动我的地方:
第一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。
比如个人教练模块,除了线下集中培训,还有30天的线上小组教练实践和反馈环节。作为在企业人力资源领域工作了近20年的从业者,我特别认同成人学习的721法则——70%的学习效果来自实践,20%来自反馈,只有10%来自课堂学习。曌乾的这种设计完美契合,学习效果自然也会翻倍。
第二是课程的中西合璧特色。
我在十几年前就接触过国外教练机构的课程,它们与西方心理学联系紧密,这让我感到亲切,因为我研究生就是学心理学的。但经过在不同类型企业(外企、民企、国企、创业公司)的工作经历,我深刻体会到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性。
曌乾的创始人作为中国大陆首位MCC,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,这一点特别打动我。西方胜在结构化、体系化和可操作化,而东方胜在辩证、悟道、柔性。两者结合将术和道完美融合了起来。
你知道的,顿超课的同学们好多都看过《心经》《金刚经》,研究过王阳明的心学,我很佩服他们。我们不一定要信仰哪个宗教,但是宗教里有很多带我们升维思考的智慧。
最后,从实用角度考虑,曌乾课程的性价比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。而且因为主要聚焦组织教练,学员背景更多元,企业从业者比例高,这与我想要将所学应用到企业实践的目标非常匹配。
另一个原因是我的个人追求。
虽然我不确定未来是否会以教练为职业,但我确信教练将成为我的内在身份和状态,这与外在的社会角色无关。
学习顿超生命教练,不仅能提升我的生命觉察维度,更能帮助我在处理复杂的人和事时保持清醒,做到"看清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"。从实用角度看,这将提升我在个人教练、高管教练和团队教练中的敏锐度,拓展我的觉察范围,避免陷入事务性思维。
我想,"顿超"二字的意义就在于此——通过顿悟实现超越,超越情绪、超越事务,甚至超越个体层面来看待问题。

Helen:一般人听到“生命教练”这个词觉得有点玄,经过7个月学习和督导,你现在怎么理解?
Daisy:确实,"生命教练"这个称谓初听有些抽象,甚至还带着几分神秘色彩。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,我发现它其实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教练形式。
相比"高管教练"、"团队教练"这些职能性标签,"生命教练"直指我们作为人的共同内核——那个有血有肉、会思考会感受的生命体。
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吧。我曾与一位企业高管进行了12次深度对话。前几次,我们自然聚焦在业务战略、组织架构这些"事"的层面;中期转向了团队管理、人员优化等"人"的议题;而到最后阶段,当信任足够深厚时,对话自然而然地触及了他个人的价值观、内在动机和生命意义。
这就像剥洋葱的过程,层层深入后终将触及最核心的部分——那个驱动一切行为的"生命引擎"。不管我们外在的身份和标签是什么,我们最终都会回到个体的生命本身,它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。
记得Barry老师在顿超课堂第一天的成长阶梯图就让我茅塞顿开。那张图清晰地展现了:真正的成长是从疗愈到成长,再到成功,最终通往智慧。
这也解释了心理咨询和生命教练的不同。心理咨询重在修复过往创伤,而生命教练则专注于激活潜能、面向未来。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我同时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,却更倾心于教练工作。
在我看来,没有成长的成功是昙花一现,没有成功的成长是掩耳盗铃。生命教练通过陪伴和启发客户,帮助客户升级“内在心智系统”,就像我们的电脑和手机需要定期系统升级一样。当我们的心智模式更新了,外在的挑战或许依然存在,但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更从容的应对姿态。
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,生命教练帮助我们既保持清醒认知,又能安住当下,活出生命的自在与丰盛。

经历了120天课程训练的学员,体验了一次又一次的“掀翻一个面”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