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顿超生命教练』学员黄金瑜:诚于己

□ 近20年企业管理经验
□ 曌乾组织教练厦门区域负责人
□ ICF认证准MCC大师级教练
抽离后审视自己
Helen:作为三期学员,和我讲讲学习前后都有哪些变化吧?
黄金瑜:我本身比较理性,习惯先梳理事物的逻辑——
学习后,“司机位”和“幕布位”的概念为我指明了成长方向(注:课程术语,两个词分别代表,抽离看本质的不同阶段)。以往我认为成长是一个逐步累加的过程,现在我发现,当进入幕布位时,成长会更加彻底。遇到事情或挑战时,我会先问自己:
“处于哪个位置(司机位还是幕布位)?”
仅仅这个提问,就意味着我已经开始从当下情境中抽离,进而能更清晰地审视自身状态。
觉察力的进阶
黄金瑜:幕布位所蕴含的觉察和觉知理念,与阳明先生提出的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在幕布位的状态下,看待事物能摒弃个人的喜好。
在日常生活里,我们的内心活动十分细微,例如看某人一眼,内心或许就已产生波动,对是非对错的判断也在此时悄然形成,而判断的精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以前我虽然明白评判他人并不好,但往往难以即刻放下这种念头。如今,我能够在察觉到这些念头的瞬间,迅速将其放下,常常是话未出口,念头已消。
顿超生命教练课程中的幕布位概念,巧妙地将我所学的阳明心学知识串联起来。阳明心学中也多次提及类似的理念,这个课程在传统文化与教练技术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。
自从学习了这个课程,我捕捉念头精微之处,以及放下念头的速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
(顿超生命教练四期,大理结营课)
Helen:以前看到问题,但放不下,现在能做到了,这中间发生了什么,让你实现了这样的转变?
黄金瑜:以前我也能放下,只是需要耗费较长时间,我不是那种喜欢自我内耗的人,比如共同经历某件事,我很快就会抛诸脑后。
现在之所以能快速放下,可能是因为我察觉到在念头的精微之处放下后,身体会产生一种舒适感,这种舒适感形成了正向循环。
另外,“诚于己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过去遇到不愉快的事情,我可能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,也不会反馈对方的行为模式,情绪没有得到释放的出口。现在,我会直接表达内心的想法,表达之后,事情也就过去了,这或许也与我现在能够快速放下念头有关。
Helen:这个过程和课程设计也是一致的,很精妙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,起初没有觉察到,深陷其中;接着觉察到了,但无法放下;后来能做到觉察到,马上放下;到最后,甚至不会再产生分别评判的念头。这是你在抽离方面的变化,除此之外,还有其他改变吗?

生死观的深刻转变
黄金瑜:在学习过程中,柏瑞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,对我理解生死产生了影响。具体从何时开始这种影响,我已记不太清,但这种改变是切实存在的。
曾经,我觉得生死离自己很遥远,那是别人才会面临的事情。现在,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死与自己紧密相连。
我会思考:如果因为无常,今天就是生命的最后时刻,我是否还愿意做当下正在做的事,是否还会以现在的方式去对待和处理问题。
经过这样的思考,我变得更加豁达通透。

教练状态与技能的蜕变
黄金瑜:在教练状态和技能方面,之前从ACC进阶到PCC的过程中,各个环节我都把握得较为清晰。然而,在向MCC大师级教练迈进的道路上,我遇到了一些挑战。
在这个阶段,以往那些固定的“应该”模式不再适用,没有了框架的限制,我反而有些迷茫,就像在广阔的海洋中失去了航行的支点。但随着学习的深入,我逐渐能够感知到,在这种看似无边界的状态下,如何依据客户的实际需求,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和支持,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教练状态。
前面提到的这些变化,不仅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,让我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人生领悟,还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,指导着我做出不同的抉择。
现在,我的内耗减少了,对待孩子也更加从容,这就是我在教练状态和能力方面的变化。
我的“放下”,带来孩子主动性
Helen:你说“人生领悟的变化影响了你的抉择”,有什么场景举例吗?
黄金瑜:我家孩子上四年级,他很聪明,阅读能力也不错,但对需要背诵记忆的学习内容比较抗拒,学习时总是静不下心来。以前,面对他的这种抗拒态度,我会表现得很不耐烦。
因为我觉得他这样做占用了我的时间,使我无法将精力投入到那些我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上,那时的陪伴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时间价值的交换,这种想法导致我们之间产生了不少矛盾。
有一次,我问自己: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,我还会这样对待孩子吗?这样的思考让我放下了很多。
Helen:你说这么“思考后就放下了”,那你放下的是什么呢?
黄金瑜:放下的是对时间价值的过度计算。
Helen:再往深了说说是什么呢?
黄金瑜:更深层次的是对时间的重新认识,时间或许并非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那样真实和重要,重要的是生命在每一个当下所应呈现的状态。
我不再固执地认为只有把时间花在看书、做方案,或者与人交流上才更有价值。当我转换念头,用心去陪伴孩子时,内心能真切地感受到平静和愉悦。
Helen:听起来你像是放下了一些分别心,达到了一种更平等的心境。
黄金瑜:对,确实放下了很多分别心。
Helen:你心态转变后,和孩子的互动有什么不同呢?
黄金瑜:我和孩子原本的关系还不错,但在学习问题上经常产生冲突。现在孩子的状态有了很大改善,他愿意主动完成作业,还会主动拓展学习内容,会主动询问怎样才是真正的复习,在我做事的时候,他也会主动帮忙做家务,整体状态很好。

心态转变,建立深度合作关系
黄金瑜:在BD(商务拓展)工作中,也能看到这种心态转变带来的积极影响。近期接触的一些甲方客户,他们的防御性很强,不管我们尝试提供可能性的方案,他们会说:“你说的这些是行业通用的”“我们都试过了,没有用”。
要是以前,我可能会耐着性子陪客户再探索但内心有情绪在涌动。
现在,我内心很平静,我会真诚地把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告诉他们,比如,“好像我们提供的可能性方案你都尝试过了,但没有效果,请问你对我们的期待是什么?” “我们提及的核心问题你认为都看到了,那没有根本解决的原因是什么? ”
再比如,甲方一把手或决策层会说:“看你给我多少东西,我再来看看应该付给你多少钱”。
这逻辑本身也没什么问题,但明显甲乙双方的关系是单纯的交易关系。如果是这样的关系,乙方会基于甲方要什么而提供什么,其实双方是受甲方限制的,而难以通过发挥双方优势、真诚开放沟通与共创带来质的飞跃。
我会给甲方做一些反馈:
“也许你与员工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,员工付出多少,你给予多少,你和他们是交易关系,你可以观察一下,这样的交易关系员工的自驱力、创造力等都不会全力以赴地发挥出来。 如果平等尊重员工,相信员工的潜能,员工的自驱力、创造力、为企业为团队全力以赴地奋斗......”
类似这些话,以前我可能不会说出口,现在我更注重诚于己,真诚面对自己的感受,不舒服或直觉出来直诚沟通,真诚反馈。在现在的BD工作中,传统销售里甲乙双方那种明显的高低、你我之分,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。

Helen:听起来你的关注点从自身转移到了对方身上,更关注如何支持对方,自我的界限感变弱了,因此能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见解?
黄金瑜:其实在关注对方的同时,也是在化解自我。不是刻意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,而是先学会放下自我,让自我逐渐消融。
当自我的存在感变弱,对他人的关注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。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,不是靠外力强迫实现的。
Helen:很有同感,以前做成一件事,希望别人知道这是我的,现在只要事情有好的结果就行,自我小了很多。
黄金瑜:对,就是这样。
持续精进的动力
Helen: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学习这门课程,并且愿意持续下去呢?
黄金瑜:我最初是从曌乾的ACC、PCC课程开始学习的,所以我特别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完整性,这种好奇心驱使我继续深入学习。
另外,我内心一直渴望成为MCC大师级教练,这是我内在的学习动力。
还有,我知道柏瑞对佛学有研究,我很好奇佛学和传统文化的理念,如何与教练技术相融合,这也是吸引我学习的重要因素。这三点共同促使我走进了这个课程。
至于持续学习的动力,我觉得这个课程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,学习永无止境。我们日常所做的每一件事,都有助于我们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不断精进。未来是否会有更快速的学习方法,我还不确定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
匹配的课程受众
Helen:你认为哪些群体适合学习这门课程呢?
黄金瑜:我觉得有一定教练基础,或者有自我修炼意识的人,会比较适合学习这门课程。从学员的角度来看,无论他们未来想在哪个行业领域发展,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加通透自在,还是想将所学应用于关系,这门课程都能提供帮助。
从课程的品牌定位考虑,那些有教练和修炼基础,并且未来可能在企业中应用所学知识的人群,学习这门课程可能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,对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有好处。
从课程实用性的角度出发,它的适用范围很广。如果结合商业目的,有一定教练功底的企业中高管,无论之前学习过哪种教练体系,都能从这门课程中获得价值,基本没有太多限制。
Helen:的确适用范围很广的,学员经常说,这个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起来也非常落地。那今天先聊到这里,谢谢金瑜教练!
经历了120天课程训练,学员们体验了一次又一次的“掀翻一个面”。


